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财经 > 杨之光:画是给人看的 正文

杨之光:画是给人看的

2025-04-05 07:15:29 来源:时事速递网 作者:半夏 点击:3805次

杨之光临摹列宾的《萨布罗斯人》 1955年就人物画创作而言,艺术,生活,审美三者互相关联,都是值得画家去思索的美学议题。《红日照征途》 1972年艺术表现生活,艺术为人生,这早在上世纪初便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的艺术主张,高剑父老师在《我的现代国画观》中写道:“我认为艺术既是生活的形象,现实的反映……”;当年我曾见过他的一幅山水画,画中画有一架飞机在山谷中飞翔,这飞机对我的震动极大,要知道,飞机、大炮在中国画里是没有出现过的,它使原本“隐逸于山林”的传统中国画艺术走出象牙塔,走向了现实生活当中。《雪夜送饭》1958年 中国画杨之光作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,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来自火热的生活和艺术实践。《恩师徐悲鸿》2005年 私人藏几十年来的艺术经历和经验,我有着深刻的体会:如果没有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普选,我不可能画出成名作《一辈子第一回》;如果没有长时间下放至农场参加艰辛的体力劳动,我不可能画出获得国际金奖的《雪夜送饭》;如果没有去矿区体现生活,我不可能画出家喻户晓的《矿山新兵》……我的作品和艺术成果都来自于生活,来自于人民的。艺术创作需要生活的感受、体验和提炼,需要挖掘生活的美,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之一。《九八英雄颂》1999年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人物画艺术史告诉我们,艺术大师的巨作都是源于生活,源于社会的,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。《慰问演出之前》93cm×78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当然,画家的艺术观因人而异,艺术的表现手法、风格各不相同,这是无可非议的事。同样,观众审美情趣各不一样,所谓萝卜白菜,各有所好,这也是很自然的事。《矿山新兵》1971年 中国画对于画家与观众来说,在创造美和欣赏美这一个切点上,大家面对着一个审美的共同议题,都有各自的取向。一件作品,以艺术水平而论,可以分成高低三六九品,但对于观众和收藏者来说,只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区别,这是一种审美现象。《不爱红装爱武装》82cm×55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作为一个画家,画画是给人看的,画作予人以观赏、审美,这也是创作的目的之一。那么,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,创作更多更好的佳作,把美奉献给人民、回馈给生活,以实现艺术审美的全过程,这是一个美术家应有的责任感。《一辈子第一回》1954年 中国画《浴日图》1962年 中国画《不灭的明灯》 杨之光、欧洋 1977年合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《夜航》67cm×114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顺德少年高九仔》 41cm×34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藏族老大娘纳木措》 67cm×43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意大利女郎》70cm×46cm 1994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蒋兆和像》 61cm×46cm 1982年 中国画《画家李苦禅》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作家杨沫》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张仃》 61cm×47cm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黄胄》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石鲁》1990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赵少昂》杨之光 1984年《漫画家华君武》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陆俨少》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叶浅予》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冯纲百》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作家秦牧》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画家黎雄才》1994年 中国美术馆藏《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》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《红日照征途》1976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《长绸舞》 137cm×68cm 1985年《杨丽萍孔雀舞》1993年 中国画《黑天鹅》 2003年《西班牙舞蹈》1997年《红了樱桃》杨之光 1994年《紫蝴蝶花》1990年《白木棉林》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夏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